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无人机在农作物监测、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众多作物中,高粱的种植却因政策上的“禁飞”规定而让许多农户和无人机企业望而却步,这一政策是否真的合理?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高粱的种植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开花期间的授粉和散粉阶段,无人机飞行可能干扰高粱的正常授粉,影响产量,但这一“禁飞”规定是否应该一概而论?
政策制定者应考虑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可以规定在非授粉期的特定时间段内允许无人机作业,或者开发专用的高粱监测无人机,通过特定的飞行高度和速度来避免对高粱授粉的干扰,还可以利用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等手段进行高粱生长监测,减少对无人机的依赖。
政策扶持也应向无人机企业倾斜,鼓励其研发适用于高粱等特定作物的无人机技术,通过提供研发资金、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促进技术创新。
高粱田上空的“禁飞”迷思不应成为阻碍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绊脚石,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找到既保障高粱正常生长又促进无人机在农业中应用的双赢之道。
发表评论
无人机政策‘禁飞’迷思需破除,高粱田上空新机遇待启航。
添加新评论